广州与泉州,两城之间的回响

自泉州、伦敦站后,承载着港口文明的“船只”开到了广州。5月中旬,2024年伦敦手工艺周中国·泉州馆在泰晤士河南岸顺利开幕。6月底,“海丝回响·石头记”在广州太古汇3层“PearlPavilion玥”顺利开幕。

许多年前,广州正是许多世界水手的出发点——历史中的广州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许多船只从广州出发,其中一些经由泉州,再驶往世界遥远的另一端。

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西等窑口生产的瓷器,颇受海外市场青睐,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辗转至全球各地。瓷器是外销商品中的大头,又有人称此间诸多航线为“海上陶瓷之路”。而丝绸、陶瓷、茶叶亦在这条水路要道上穿行不息,见证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丝回响·石头记”以“石”和“水”组成叙事,将目光投向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及其孕育的地方工艺传统。展览获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广州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支持,由环流Gyrecraft、赤子空间和在地文化策划出品,展览将持续到7月18日。

展览将持续到7月18日。(图/受访者提供)

港口,石头,水

在东方文化中,石头是生命迸发的源头。石之古,石之坚,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海丝沿途城市而言,石头更被运用于日常、建筑,成为当地民俗的文化寄托。

伦敦手工艺周中国·泉州馆展览期间,许多观众是从“石头”这一媒介进入泉州人文历史的。接受《新周刊》采访时,生活在泉州的策展人洪雪梅曾提及林舒的摄影作品《历史的骨头》。这组作品同样来到了“海丝回响·石头记”广州站。

林舒《历史的骨头》亦来到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洪雪梅介绍,林舒拍摄了大量的泉州石头建筑,“石头”之于泉州是重要而独特的。泉州曾是繁华的港口,石头与全球文化的交流融合息息相关,这些石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还是一种深入民间的现实生活物件。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泉州的清净寺遗址,它是石头建筑,又是中国现存最老最完整的伊斯兰宗教相关遗址,它的石刻上有古兰经的经文。前来伦敦站的观众便由此进入了泉州的故事。

而广州站的展览设计,广州与泉州,两城之间的回响则以古人的航海工具书《海道针经》为灵感,古人曾用石塔作为线索标记航线与方向。展览设计以“海道针经”为灵感,构建出“甲板”造型的U形开放空间,地面蓝色连线如同航海指南,指引观展者进港、开洋、转向、避礁,从此到彼,收获海上航行般的独特观展体验。

展览设计以《海道针经》为灵感。(图/受访者提供)

当问及展览中两座重要港口——泉州与广州的隐秘文明联系,策展人张业鸿说道:“广州、泉州这两座城市存在很多共性之处。首先,港口让两城一直保持着贸易和文化上的开放性,但同时又没有被资本的全球化浪潮吞没,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地域/在地性。”

而一些隐秘共性则是由生活方式串联的。“即使热衷于做生意,但‘人字拖’和‘松弛感’仍然是大家对广州人的普遍印象。而簪花在网络上的爆火现象更说明了泉州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愈来愈同质化的环境下,随着人们对地方的重新关注和复归,两城都在各自的发展中焕发着新一轮的生命力。”

簪花体验展示以及渔女系列展陈。(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港的过去,

广州港的未来

“海丝回响·石头记”新增了广州港的展览内容。策展人张业鸿介绍道,“这个展览区域一共有三组作品,第一组作品是从清代以来的外销帆船画和船只模型,通过这种当时非常有代表性的广东商船——红头船,可以窥见广州十三行在‘一口通商’时期的兴盛情景。”

来源于广州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的多件文物,有从清朝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彩画、通草画、船模藏品。这些属于过去的文明踪影,为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南粤之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物质遗产。

第一组作品源自历史,而第二、三组作品是当代的回响。张业鸿分享道:“艺术家陈文俊和江演媚则从当代的角度,以摄影和影像记录广州港在2000年以来景观和功能上的转变。三组作品呈现出一个互为对照的状态,勾勒出一个港口的古今图景,让观众可以在这个区域更加立体地了解广州港的发展和变化。”

广州港的古与今。(图/受访者提供)

《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港》这组作品里,艺术家陈文俊和江演媚以摄影师的身份漫游在广州港历史港区、市区和自贸新区,记录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广州港在景观和功能上的转变,并与早期中国摄影史中的广州港影像进行对比。

在以往作品的阐释里,艺术家曾表达过自身记录的意图——现代的广州港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不断扩大,沿珠江两岸至出海口依次分布着内港、黄埔、新沙、南沙港区,当中的历史港区、市区港区、新港区的客运、货运、娱乐、旅游、生活等功能也随之在变化。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切入这些隐秘的变化。

展览现场,展示2000年后的广州港。(图/受访者提供)

由这两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另一组影像作品《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则记录了三位在广州经商的外国人的故事。三位拍摄对象分别是俄罗斯留学生瓦夏,意大利皮鞋商人马如龙(MauroCastellan),还有非洲贸易商人飞利(Felly)。

他们的故事恰好回应了广州港的当代故事——作为世界文化和商贸交流中心的现在。

寻找更广义的“南音”

在展览的开幕仪式上,著名南管艺术家王心心带来传统南音表演,一曲《琵琶行》以南音将现场观众带入“丝与思”的音浪中——《琵琶行》便是她和台湾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合作的作品。现场,王心心一身素衣,一支素簪将长发挽作发髻,唱响南音。

开幕当天,艺术家王心心演绎《琵琶行》。(图/受访者提供)

除此以外,展览当中还有“南音知晓”的内容板块。策展人张业鸿介绍,“南音知晓”指向的对象并非某种单一音乐,而是一种关于“南方的声音”的泛声音生态研究。广州本土音乐人mafmadmaf通过在南海地区的实地录音,模仿传统的南音作品时间结构(如“叹五更”和“十二时”),对这一古老的体裁做出了新的回应。比如平沙岛上村民交谈日常、摆地摊妇女们的对话和收音机里电台播放的粤曲,都被音乐人运用到这个名为《南音知晓》的声音作品里。

张业鸿说,“我们通常认为‘音乐’是高于‘声音’的,是一门艺术;但是mafmadmaf的作品翻转了这一关系,对‘南音’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当代的外延和扩展。”

福建南曲中的南音是以器乐演奏为主、兼有唱曲的乐种,而源于广东民间木鱼歌和龙舟曲的广东南音,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旋律,以粤语入调,词曲富有生活气息,是广府人描写日常生活、抒发情感的音乐行为。两种“南音”在此碰撞交融,形成有趣的互文与对话。

展览现场,泛南音声音体验。(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重港,广州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土风物。广州站特设“海丝回响·广州港”特别板块,展现广州港的变迁、古今商贸史、知识图谱等,将观众带入艺术和文物的情境,通过对早期航海史中图像和物品的陈列,让观众感受2000年来广州港的变化。而两座港口的海洋文明,亦因此得以交融展示。

校对:遇见;运营:小野;排版:黄璐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